古人怎麽样交朋友
“朋友”这个概念如何解释?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朋友?发明汉字的祖先早就给出了答案,用“月”作部首的汉字,大多与人的身体有关,而两个月组合成的“朋”字,就包含着两个人友好相处的意思;“友”字就更好理解了,我们的祖先在造这个汉字时是画了两只手拼凑在一起。周礼注曰:“二又二人也,善兄弟曰友;亦取两人如左右手。”像兄弟般的关系称“友”,或者如人的左右手一样协调行动、相互配合帮助称“友”。因而,古人认为:“道义相砥,过失相规,此为畏友也;缓急可共,危机可托,此为密友也;言辞如饴,游戏相承,此为昵友也;利益相攘,危机相倾,此为贼友也。”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对“朋友关系”以及如何交朋结友有着明确分析、认识和界定。
古人谨慎交友,并不是说不交朋友或朋友不重要。诗经曰:“朋友之意甚重。天下之达道五: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妻而至朋友之交。故天子至于庶人,未有不须友以成者。”在孔圣人看来,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,没有不需要朋友就能成大事的人。中庸谓:“不信乎朋友,弗获其上。”意思是,不取信于朋友,就不能获得主上的知遇。而孟更是将孔子、子路、曾子的远大志向跟朋友直接挂钩:“朋友信之,孔子之志也;车马衣裘,与朋友共,子路之志也;与朋友交而信,曾子之志也。”在二十四史及诸多古人笔记中,演绎“交朋结友”的桥段可谓是车载斗量。譬如史记中有“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可欺,况大国乎?”“卒与相欢,为刎颈交。”等经典故事;后汉书中有“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”世说新语中有“山公与嵇、阮一面,契若金兰。”这种不因生死贵贱而改变信念、始终彼此相好才是古人眼中的“朋友”。
圣爱天堂http://www.saike.com/
页:
[1]